当影厅的调光灯渐渐亮起时,我暗自悄悄地鼓了几下掌。由夏奇拉演唱的主题曲《Try Everything》正伴随片尾的字幕激情地播放着,影院内的观众亦不肯像大多数影片结束时那样早早离去,反倒和着音乐的节奏欢快地律动起来。不论是与我年龄相近的成年观众,抑或是被大人带来观影的孩子们,都不由自主地参与其中。这样其乐融融的画面,在步出戏院后的返程路上,一直晃荡于我的眼前不曾消散。然而我却觉得动画是电影分支里一种得天独厚的艺术表现形式,可以尽情的大秀技术,可以无限地拓宽真人电影无法企及的艺术边界,拥有更大的发挥空间,可以说唯一的限制就是创作者的想象力。动画人物的表情丰富,卖个萌就能老少通吃。和那些真人与动画结合的电影只能出一个周边产品比起来,动画片简直可以打包出售全家桶。还能将各种隐喻和讽刺嵌入故事情节中,以一种温和的方式展示出来,更加令大众接受。动画电影所需要的制作基础需要多年的经验积累,而迪斯尼作为这里面的先驱每一次出品的动画都能令全世界尖叫。这次的《疯狂动物城》更是集大成者,不管是在美术设计、制作技术还是剧本结构上都是驾轻就熟,信手拈来。细微到一个街边招牌都不放过,已经无法想象这是要多么优秀的团队才能制作出这样的水准。比如像有些电影的存在一定是跨时代的,就像迪士尼曾经的《狮子王》,说它是二维动画的巅峰之作也并不为过;而对于《疯狂动物城》而言,十年后我们回头看看,或许会发现我们有幸经历了3D动画的巅峰。伴随着兔朱迪耳机里好听的音乐,跟随着兔朱迪乘坐的地铁穿越宏伟的冰川、沙漠和热带雨林,让我产生了第一次观看《狮子王》时才有的兴奋。《疯狂动物城》的英文为"Zootopia",引于“utopia”一词,而"utopia"的原义为"乌托邦",可以想象的是,其实"动物城"就是一处所谓的"动物托邦",我们可以把任何美好的想象放进这里,但实际上,它又却并非"乌有",因为我们又可以在这里找到城市里每个人的影子。抛开动物的身份,朱迪就是个从小镇来到大城市打拼的对生活充满激情和期待的年轻女孩,她勇敢,努力,有理想,有抱负,她梦想可以成为一名优秀的警察,并且,事实是,她真的"做到"了。在《疯狂的动物园》并没有停留在“乌托邦”这样的抽象概念上。电影从一开始,就刻意影射现实。在最典型的一个桥段中,兔子急着到交通局查车牌号,交通局的办事人员却都是些行动迟缓的树懒。小朋友们看到银幕上的憨厚树懒开心得哈哈大笑,但成人观众脸上全是苦笑:生活中拖沓的行政流程,大概比树懒还要差劲。动物城中处处有物种偏见:兔子不适合做警察,狐狸都是骗子,食草动物软弱,食肉动物残暴…片子中有太多让我们似曾相识的经历。对于年轻一代的我们,你是不是也曾经在追梦路上遇到挫折,遇到过不理解甚至冷嘲热讽。你是不是也曾只身投入一个陌生的大城市,用笑脸换来漠然和揭不下的标签。你是不是也有一对关心你担心你的父母,对你的要求不是出人头地,而是平平凡凡就好,不要太累不要太危险。你觉得他们不理解你,你觉得他们塞给你的东西那么傻那么土,最后却还是会小心收好。收好东西,收好句句劝诫,也是收好了来自父母来自你成长的地方的习惯价值观。其实那些所谓的标签有时并不是别人贴上的,因为他们就同我们成长的环境一样是我们永远无法割开的一部分。我们只有先承认、接受这一点,才能从中成长。片子中,一直主张众人平等的朱迪也会不小心带出“有些不同是写在DNA中的”言论,而一直畏惧食肉动物的朱迪父母却终于在朱迪的感染下和狐狸和平相处。这部动画也教会了我很多东西,比如尊重和平等,是影片的主题,动物之间的歧视很简单,猎食和被猎之间,狡猾与愚蠢之间,强壮与弱小之间。用一个寓言性的故事反映出当今社会的一些问题。宗教信仰之间的,种族之间的,包括体型差异之间的矛盾等等。虽然这些话题看来都很沉重,但是《疯狂动物城》却很好的把他们打碎,融合,再创新,包装成一部全家老少都能看的喜剧视觉大盛宴。这正是迪士尼,也是这部动画片的伟大之处。其实兔子一点也不愚蠢,她可以勇敢机智;狐狸也不都是狡猾,他一样值得信赖;绵羊不一定就是温顺,她可能心机重重;树懒的动作语言慢吞吞只是本能,但他内心其实一样可以狂野地飙车。社会大众,可能太习惯给人打上标签。我们也知道,产生偏见的土壤,包括社会等级、性别、人种、地域、国籍、年龄、宗教等等。而比起“无知”的儿童,“有所知有所不知”的成人,才是制造偏见的工厂。偏见如同暴力,循环反复。我们是否可以做到,去尝试了解你不曾了解的人,他那真实的面孔。除此之外,《疯狂动物城》的选档也特别有深意,在这个美国总统大选举行的如火如荼的时间点,很明显的指向了美国的种族问题。“奥斯卡种族歧视”的风波未平,美国政坛又出现了Trump这样对种族问题,基本道德大放厥词的政客。令人费解的是Trump的支持率竟然持续走高。而电影无疑是狠狠打了Trump一耳光,最后狐尼克和兔朱迪的成功牵手,不仅在单身狗面前秀了恩爱而且这段超越物种的爱情也足矣让“种族歧视”者无地自容。当然,动画制作周期以年计算,制作者不会特意讽刺或暗喻什么。电影中多种多样的动物,就象征着各种族和多元的文化。这片子要宣扬的,自然是客服跨种族偏见和敌视,各族人民欢聚一堂。弱小的兔子被刻板地认为可爱,他们之间可以互称可爱,但别的动物这么评价就是偏见。像不像黑人之间可以随便称nigger,而其他人这么叫就是冒犯?而狐狸就必定是狡猾的,所有人都不信任他。兔子农场就像只有白人的美国广大农村,大家都觉得城市里鱼龙混杂,凶险异常。在城市里10%的居住者是肉食动物,这和美国黑人的人口比例也高度吻合,同时也符合他们被认为危险的刻板印象。至于一个肉食者市长(总统),一个食草者副市长(总统),那就更不用说了…那个各类动物友好相处,食肉动物不再野蛮的动物城,不就是我们所有人憧憬的那个乌托邦么?可是呢,政府的办事人员是永远慢一拍的树懒,难道这不是一种讽刺么。表面上绵羊是个风光的副市长,但她做的不过是文员的工作,不过是狮子狮子拉取食草小动物选票的工具罢了。看上去食草动物和食肉动物和平相处,但是当“食肉动物会野蛮化”的消息传出来之后,暴露出来的是理所当然的不信任与隔离。然而我不得不承认,全片最精华的内涵即在于此,世界上没有绝对的正邪黑白之分,再值得同情的对象也可能反扑你一口,就像贪婪、奸诈这类人类亘古赋有的本性,无关个体身份,更不能因个人失范的行为给整个群体打上耻辱的烙印。传统认知中将草食动物与肉食动物作为好和坏的代名词加以区分,往往陷入类似的逻辑误区。两者同属野生谱系,追杀与躲避追杀,都只是本能索取,生存所需。自然界一开始便做出了选择,将之放在道德的台面上反复论证,再多激烈争执也不信任与隔离。在善恶共生的辩证基础上,影片引出的第二层思考,则是对“绝对自由化”这一命题的证伪。动物之间跨越种族藩篱的理想城池,建立在隐藏各自野蛮天性的基础上,尤其是肉食动物,作为食物链上游的强者,往往要做出更多妥协——同时也对应着人身上动物性的表征在群体社会中被磨灭殆尽。当融入集体必要以遏制内心蠢蠢欲动的兽性为代价来换取,个人苦苦遵循的道德律令是否有价值存在?当糖衣包裹的谎言被戳破,理想乌托邦会沦为残酷的竞技场吗?当自由的权利被剥夺,天然的属性被抹杀,积极的妥协与改变还剩几分意义?总的来说,这是一部从头笑到尾的动画佳作,前十分钟是兔子朱迪的励志片,中间是悬疑探案片,结尾升华为政治正确的反歧视、讽刺现实的、逼格满满的电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