毋庸置疑,《疯狂动物城》是一张迪士尼新交出的应试作文满分考卷。
影评人们和观众的激动并非没有由来,想想中学时老师和普通同学看班上成绩最好的那个学生的眼神。几乎就要唱出来了,你是电你是光,你是唯一的神话。(大雾)每个语文老师都告诉过我们,满分应试作文成功关键往往在于每一项评分指标都要令人满意,必须得逻辑清晰、思想老练,并且熟练运用埋伏笔做铺垫、引经据典、一语双关等写作技巧,再加上一点点匠心独运和政治正确。齐活儿~
来看看《动物城》是如何费心费力地完成这篇应试作文的。
1、动物形象
一篇作文吸引人,首先就是字好看。一个动画片吸引人,首先也是动物形象逼真可爱,富有设计感。

据称《动物城》动物的主创团队在肯尼亚、弗罗里达和洛杉矶多地耗时长达一年半来研究动物,因为主角以毛绒动物为主,所以迪士尼专门安排了百人团队,力图创造最逼真的动物毛发等等,动物表情表演上所下的功夫则更是不需多言。
在电影曝光的概念图中,可以看到这个城市中同时包含了雨林、沙漠、冰原等不同地域特点,能够同时满足不同动物的生存需求,其生存环境的设计理念也非常环保和前卫,尽可能地在『现代化』的基础上保持着『生态化』的习性,并且色彩搭配偏沉稳,线条流畅度很高。城市中生活的动物都拥有与自己动物习性相吻合的城市设施,精彩细节随处可见,完全经受得住观众的毒眼毒舌。

2、世界观设定
作为一个极富想象力的作品,《动物城》并不是凭空随性创造的情境,它是有基本的历史设定和世界设定的,即:假设动物也有他们自己的文明。

看过片子的观众很容易发现,这个动物世界与人类世界在文明的发展上有许多『不谋而合』的地方,比如城市与乡村的风光和思维差异,比如强者与弱者所产生的对抗与搏斗,再比如各种动物都有自己的动物性格和城市规划,这一切都非常逼真和考究,它一方面是为了能够引导观众的看戏心理,即观众在看电影前明知电影故事是虚构的,但是为了让自己能够入戏,便会说服自己『姑且信之』;二是为了方便观众能够随着故事的发展更好地代入自身,从而获悉创作者意旨中对于现实主题的对应和讽喻。
如大家所见,食草动物与食肉动物分别代表了不同的阵营,有不少人将之解读为种族矛盾抑或种族差异,但是实际上,食草与食肉之间客观存在着的是物种间力量的悬殊。
弱小的兔子小时候被比她强大的狐狸欺负,到了警察学校被比她强大的各种动物看不起,狐狸在去购买冰棍的时候也被比他强大的大象歧视,兔子帮助狐狸购买冰棍的方式实际上又利用的是自己的警察身份,而羊副市长在最后露出真面目的时候也表达了自己对于食草动物境遇的愤愤不平。
再联想到片中动物甚至也对兔子居住的乡村有所嘲弄,以及兔子爸爸妈妈对兔子想当警察的忧虑,我们可以轻易地察觉在那个动物世界,也对人类世界『弱肉强食』规则的点头。

当然,迪士尼要赢得观众必须隐藏这个设置,而让主人公兔子『以弱胜强』,通过自己的机智去开创一个新的局面。
你问我为什么这么做可以赢得观众?
啪,当然是因为兔子代表的『弱势群体』是事实上的大多数观众的投射。人家变着法儿夸你你简直没理由不买账不是吗。
有趣的是,我们可以发现这么几个观点:
1、大众是愚蠢的。大众对于兔子在采访中说的『食肉动物的野蛮来自于其本性』不自觉地相信,大众是百分之九十的食草动物;
2、兔子是愚蠢的。兔子的愚蠢在于她在采访中的说辞,恰恰是来自于她所举报的市长狮子的言论。兔子是食草动物。
3、狐狸是聪明的。狐狸懂得动物世界的规则,拥有强大的判断力和一个良善的心。
狐狸,是食肉动物。
当然我们无法将之贸然理解为对食肉动物的认同,不然按照现在大多数影评人对于食草动物与食肉动物分别代表不同种族的观点来看,这种想法可是是血液中的政治不正确了。
但我们也不是没有理由根据影片做出这样的认识,即食草动物(比如兔子)的逆袭终究只是个例,维护秩序和正义的警局乃至国家机器始终还是由食肉动物主导和绝对控制的。弱者的成功固然励志,而狐狸一开始说过的话也并没有错:你只能是你自己。先天的条件终究是人或者社会的根基或者,上限。
然而值得肯定的是,这一次迪士尼比所有探讨这个话题的技巧十分高明,因为他巧妙地使用了动画片的外衣,同时借助的是动物与动物之间的天然差异来调和原本尖锐的社会议题,让它的讨论变得理直气壮、无可指摘,同时影片的调性和节奏依然把握得非常出色,以至于能让完全意识不到其中政治意味的儿童也能看得津津有味,不可谓不是老奸巨猾。
3、『引经据典』
片子上映之后甚至很多人以挑出《疯狂动物园》中致敬经典影片的桥段为乐,这里我也整理几个:
→
B老大(老鼠)的形象是参考的The Godfather(教父),配音居然是《Frozen》的国王哒;
→
牛鼻子剧警察局长告诉兔子人生不像音乐剧,唱唱歌就木有事了,潜台词是『来踢狗~ 来踢狗~』(《Frozen》冰雪奇缘的主题曲《let it go》)。话说这部电影真的出现了好多跟《冰雪奇缘》有关的梗,包括两位女主的装扮在小动物中出现了,而兔子抓黄鼠狼的时候脱衣服也很像Elsa丢披风的经典动作。
→
在博物馆中,狐狸和兔子都掉到了一个坑里,狐狸假装去追咬兔子的时候,咬碎了一只小鹿,那个是《Bambi》(小鹿斑比)。
→
兔子和狐狸在热带雨林跟猛兽搏斗时,有部分镜头与《Tarzan》即《人猿泰山》相似,咦哪里怪怪的。

→随后兔子和狐狸被藤蔓吊着出现则是《The Emperor's New Groove》(变身国王)中的画面。

→
狮子总统的演讲与美国历届总统的演讲宣传照一致,背后都有一面鲜艳的国旗。

......
不得不说,迪士尼这部新片信息量真的炒鸡大。除去对于自己的各种以往作品的露出(比如宣传海报上有米老鼠你能找到?),还有各种经典的化入,《绝命毒师》的梗几乎大家都发现了,除此之外,hans、uber等等等的广告更是出现得没有痕迹,让观众充满了惊喜。
或者我们更准确一点说,让成年观众充满了惊喜。
没错,《疯狂动物城》的确可以算一部没有年龄限制的合家欢电影,但是通过片子的各种伏笔以及对于现实生活的指代来看,显而易见,它是在巩固抑或说讨好成人市场的。
我们几乎可以认为这是一部合家欢电影(Familyfilms),它并非仅仅针对孩子的,甚至不仅仅是电影。
在孩子的眼光中,《动物城》是一只兔子通过自己努力经历挫折达成梦想,成为一个真正的警官的故事;在成年人的严重,《动物城》则涵盖着人们日常中刻板印象和人际偏见的瓦解(当然,其实这一点说得并不到位),但不管怎么样,它在试图取悦尽可能多的观众,争取在表达多重语义的同时让故事本身好看而且富有吸引力。
国产电影在这一点上其实已经尝到了甜头,比如去年的《捉妖记》,意外地借此大获全胜。
但许多普通观众可能没有意识到,动画电影的成功往往更有助于品牌的建立和周边产品链条的开发的,而且基于产品的固有属性(图画),实际上更容易打开世界市场。《驯龙高手》《功夫熊猫》的先例在前,这里就不细说了,简单提及一下,为大家提供一些影片内容以外的思考空间。
简而言之,《疯狂动物城》(《zootopia》)是一部构思精巧、制作精良,影像空间非常充足的好电影。但正如开头所说,这部电影某种程度上是一种应试的产物,它讲了为人们喜闻乐见的道理,关照了弱势群体的心灵,但是这个道理实际上又简单得近乎说教,优秀则以,但是真要论个人洗好的话,其实我觉得去年的《头脑特工队》(inside out)那样细腻柔软的娓娓道来,反而对我的触动更隽永深长,值得回味。
但实际上,电影不就是探索你的内心么。有所得有所思有所乐就很好啦。:)
注:本文发布于微信平台愚乐(likejokes),快来订阅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