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4日上映的电影《疯狂动物城(Zootopia)是迪士尼出品的最新动物电影,豆瓣与IMDb的超高评分让这部电影迅速获得了人们的关注。创作“会说话的动物”形象可谓是迪士尼一向的传统,米老鼠属于这一类,狮子王也不例外,不过这一次《疯狂动物城》将动物拟人化的工作算是做到了某种极致:所有的动物都穿上了匹配的服装,双腿行走,用着现代化工具,在迪士尼公园一般的乐土上相安无事,不用再为食物相互厮杀。看似是一部毛茸茸的超萌搞笑电影,它不仅剧情暗藏对社会与政治隐喻,描写了对未来的期望,在细节刻画上更是精益求精、追求完美。围绕这部作品挖掘的内幕、周边花絮、政治文化内涵已经汗牛充栋,狐狸和兔子的CP组合也充斥了朋友圈的各种头像。
与其他迪士尼出品的“会说话的动物”电影有所不同的是每一只动物都改用两只脚走路,而且是一个没有猩猩的动物王国。如果让那些人类祖先们改为两脚走路,看起来就实在太像人了。
所有东西都在动---向窗外看,没有什么东西是静止的。所以,《疯狂动物城》里所有树叶、雪花、影子等都在不断运动,想必是一笔巨大的花销。
就像这部电影让无生命的物体也能够动起来一样,其中每一个路人角色也都被赋予了一个特定的背景故事。即使这个角色微不足道,制作团队也让他/她拥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存在目的。
任何普通城市里所应有的东西,动物城中都有:公交系统、旅馆,汽车等等。然而在一个真实的人类城市中,每个人都差不多大,可动物们的体型却相差甚远。因此动物城中的床、报刊亭、门等各种东西也都有着不同的尺寸。因此城里的一面巨大的墙为动物城划分出了不同区域。
不同的动物之间千差万别,其中一大差别就在于一些动物只能生活在特定的环境中,比如热带、寒带、水里、空中。在动物城中,这些都是由一面巨大的空调墙来控制的,这面墙将所有的不同区域分隔了开来。
为了适应不同动物种群的需要,动物城分出了许许多多的不同区域,其中大多数都可顾名思义:冻原镇、沙哈拉广场、雨林区、小啮齿动物城、兔子洞、草场区、澳大利亚内地岛、夜行动物区等等。就仿佛是迪士尼公园的动物主题乐园。
没错,这些动物都在使用手机。如果要做一部让动物像人一样生活的电影,那么动物们一定得有手机用。在动物城中的动物确有手机。它们长得跟iPhone差不多,只是上面没有Facetime,而是有Muzzletime;手机的运用商不是AT&T,而是PB&J。
最好笑的是街上的路标,比如为兔子准备的“请节育”以及“此处禁止觅食”。在电影的一个动作片段中,朱迪一路追着坏人到了动物城的啮齿类小动物区,那里的所有东西都比其他区域的要明显小得多。“超大型”兔子只好在小房子间移动穿梭,似乎是对《金刚》/《哥斯拉》中类似场景的一个致敬。
当笔者在知乎上查询该影片之后,才知道制作团队为《疯狂动物城》花费的心血数不胜数。比如电影制作者花费了18个月的时间来研究动物。在制作团队还未开始大体制作,甚至还没有对故事情节进行分解前,他们便花费了一年半的时间来研究各种各样的动物,包括它们的运动方式、毛发和性格等等,来确定哪些动物最后将入选电影中的角色。电影中共有超过80万个角色。动物城是一座巨大的城市。这里有多少物种、这些物种又各有多少套不同服装,有多少种不同长相就知道制作团队的艰辛。
梦工厂、迪斯尼等包括皮克斯工作室的动画,通常都在技术和创意上下功夫,至于主题和价值观能给人冲击的屈指可数,《疯狂动物城》真的是一次令人惊喜的变革,从这个意义上说,比《超能陆战队》和《超脑特工队》加在一起还要可贵好几倍。
